我國高度重視發展工業互聯網,提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并在發展目標、戰略布局、重點任務等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對發展工業互聯網作出新的部署。這為我們扎實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是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支撐。
一是夯實融合基礎。工業互聯網網絡、標識、平臺、數據、安全五大功能體系初步構建起數實融合的重要底座。我國建成5G行業虛擬專網3.16萬個,標識解析體系服務企業超40萬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臺近340家,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基本建成并已匯聚數據14億條,基本建成國家、省、企業三級協同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監測服務體系。
二是促進融合創新。工業互聯網深度集成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變革工業控制、工業軟件、智能裝備等產業發展范式,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數實融合發展高度。國內5G芯片、模組、網關實現突破,工業級5G模組成本較商用初期下降90%。
三是拓展融合途徑。工業互聯網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行業特有的知識、經驗、需求結合,推動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加速拓展實數融合發展深度。2023年,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培育42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帶動各地建設萬余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當前,我國正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數字化已成為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重構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數實融合,要特別注重三個“新”。
第一,新型工業化提出“新要求”。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時代特征,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既賦能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又能夠帶動多領域的融合創新,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這與新型工業化的豐富內涵高度契合,從新設施、新應用、新技術、新產業等多維度全方位支撐新型工業化。
第二,數據成為“新要素”。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成為經濟價值創造的新動力、新引擎。工業互聯網作為海量工業數據的采集、傳送、存儲、計算、分析和應用的智能化載體,通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加速工業數據要素價值釋放。
第三,人工智能成為“新變量”。人工智能作為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變量,將對工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產生顛覆性影響。工業互聯網通過要素互聯互通、數據價值挖掘、工業知識沉淀復用等,為人工智能模型的多模態應用提供了“天然土壤”,推動人工智能從“吟詩作畫”轉為賦能千行百業,充分發揮“倍增”效應。
站在新征程新起點,加快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需要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持續夯實發展基礎,提升供給水平。一體推進網絡、標識、平臺、數據、安全五大功能體系建設。大力培育5G工廠。實施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貫通”行動。發展面向細分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分業分級頂格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高標準建設運營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推動向智算中心演進升級。
二是持續加強技術攻關,提升創新水平。加快工業5G增強、工控操作系統、工業算網融合等技術領域創新,探索通用人工智能與工業融合創新。強化技術攻關,推動形成工業互聯網全譜系技術研發體系。持續推動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建設和應用推廣。
三是持續推動鏈網融合,提升賦能水平。推動工業互聯網與產業鏈“鏈網協同”發展,面向汽車、輕工、電子、船舶、電力等行業,發布一批融合應用參考指南,強化行業融合應用,加強產業鏈數據集成與共享,推動產業鏈“強鏈、固鏈、穩鏈”。持續開展工業互聯網一體化進園區“百城千園行”活動,加速工業互聯網向重點產業集聚區落地普及,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上一篇: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義
下一篇: 防爆配電箱的設計與應用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投訴電話:0377-62377728 舉報郵箱:fbypt@bjly.net.cn